三年前你要是没在朋友圈晒过蒸贝贝南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健康轻食」。那会的贝贝南瓜,简直是美食圈的「流量密码」——拳头大的个头,皮滑得像打了蜡,蒸完一掰,瓜肉粉得掉渣,甜得像混了板栗泥,连健身教练都得夸一句「这碳水吃的值」。可现在呢?超市货架上堆得满满的贝贝南瓜,连阿姨都绕着走,小红书上全是「踩雷预警」:「水唧唧的像煮了个海绵」「吃起来比白萝卜还淡」……曾经的「轻食顶流」,怎么就沦落到「卖不动」的地步?
01. 「口感崩了」:从“板栗香天花板”到“注水南瓜”,消费者的信任碎了一地贝贝南瓜的「翻红」,靠的是「无可替代的口感」;它的「翻车」,也栽在「口感」上。
小红书的一些用户晒出刚买的贝贝南瓜:「蒸了20分钟,筷子一扎就透,咬一口全是水,甜是甜,但像放了糖精的白开水,完全没有以前的板栗香」。评论区里炸了:「我上周买的更坑,蒸完像吃了块发面馒头,连我家狗都不爱吃」「以前的贝贝南瓜,凉了都甜,现在热着吃都没味」……
展开剩余80%曾经的贝贝南瓜,是「闭眼买都不踩雷」的存在——2021年,某美食博主做过测评,10个贝贝南瓜里有9个能达到「粉糯香甜」的标准;可到了2024年,同一位博主再测,10个里只有2个符合预期。消费者的信任,就是这样一点点被「口感盲盒」磨没的。
02. 「种植变味」:为了赚快钱,他们把贝贝南瓜的“灵魂”榨干了「不是我们想毁了它,是钱太好赚了」——山东寿光的种植户老张跟我吐苦水。
最早的贝贝南瓜,是从日本引进的「真·原种」,得种120天才能摘,每株只留2 - 3个瓜,这样才能攒足淀粉和糖分。可后来,眼看贝贝南瓜卖得火,有人动了「赚快钱」的心思:
品种退化:原种太贵,一斤种子要800块,有些商家就用「二代种」「杂交种」代替,种出来的瓜「形似神不似」,皮更厚,肉更散; 拔苗助长:为了赶「早市溢价」,原本120天的生长期,被压缩到90天甚至更短。化肥使劲堆,膨大剂往上喷,瓜是大了,可淀粉含量从原来的15%降到了8%,能不淡吗? 农药泛滥:为了让瓜「颜值高」,农药用量是以前的3倍——老张说:「现在的贝贝南瓜,表面光溜溜的没有虫眼,可我自己都不敢吃,怕农药残留」。说到底,贝贝南瓜的「灵魂」是「粉糯香甜」,可现在,这「灵魂」被「赚快钱」的念头榨干了。
03. 「供大于求」:从“稀缺网红”到“烂大街”,过度扩种毁了一切2020年,贝贝南瓜还是「小众网红」——全国种植面积只有1.2万亩,大部分人得靠「代购」才能买到。可到了2024年,种植面积暴涨到18万亩(数据来源:《中国蔬菜》2024年第11期),翻了15倍!
当「稀缺品」变成「大路货」,市场就变天了:超市、菜市场、生鲜平台甚至路边摊,到处都在卖贝贝南瓜。以前的「炫耀感」没了,「性价比」也没了。
浙江杭州的生鲜店老板说:「2021年,贝贝南瓜卖12块钱一个,现在只能卖3块钱,还没人要。顾客问得最多的是:「这瓜跟普通南瓜有啥区别?」」
更可怕的是,过度扩种引发了「恶性竞争」:为了压成本,种植户只能进一步压缩生长期、用便宜种子,口感更差,销量更差,形成「恶性循环」。
04. 「价不配位」:当“智商税”标签贴上,谁还愿意为「情怀」买单?以前,人们愿意为贝贝南瓜付「溢价」,是因为它「值」——6块钱一斤的贝贝南瓜,比10块钱一斤的板栗还香。可现在呢?
盒马鲜生里,贝贝南瓜标价6.8元/斤,旁边的老南瓜才0.5元/斤。我买了两个对比:老南瓜蒸完,瓜肉呈「金黄色」,甜得像蜜,粉得掉渣;贝贝南瓜呢?蒸完是「浅黄色」,咬一口全是水,甜得像放了糖精,连我妈都吐槽:「花7倍的钱,买个不如老南瓜的东西,傻吗?」
小红书上,「贝贝南瓜 智商税」的话题有1.2万条笔记,最高赞的一条是:「以前买贝贝南瓜是为了「健康」,现在买它是为了「交智商税」——口感不如老南瓜,价格是老南瓜的13倍,图啥?」
当「价不配位」的标签贴上,再「网红」的名号,也撑不起消费者的「钱包」。
05.结尾:所有靠「口感」走红的食物,最终都会死在「口感」上贝贝南瓜的「陨落」,本质上是「忘记了初心」——它靠「粉糯香甜」走红,却因为「赚快钱」丢了最核心的「口感」。
想起2021年,我去日本考察,看到当地的贝贝南瓜种植户,依然坚持「120天生长期」「每株留2个瓜」,他们说:「我们卖的不是南瓜,是「能让人记住的味道」」。
其实,所有食物的「长红」,都逃不过一个规律:把「味道」做到极致,比什么「营销」都管用。当你为了赚快钱,把「味道」丢了,再响的「网红名号」,也不过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塌了。
最后想说:贝贝南瓜不是「卖不动了」,是「不值得买了」。如果有一天,它能找回「原来的味道」,说不定还能「翻红」——可现在,它还差得远呢。
发布于:广东省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