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三、初四,辛庄人家的烟囱比往常冒得更早。不是为了寻常三餐,而是要烙那本真的原味巧饼。招远辛庄镇的于大姐笑着解释:“全因家里那口尖底大柴锅。柴锅烙饼最是香,可尖底受热慢,一张饼要等火候慢慢裹匀,不提前几天开工,哪能备足给孩子们的‘显摆粮’?”
待巧饼烙得金黄,晾凉后便用棉线串成串,挂在堂屋显眼的墙上,风一吹轻轻晃,像一串串藏着期待的小月亮。孩子们放学回家总忍不住瞅几眼,盼着七夕当天能攥着串儿,跟伙伴们比谁的饼更圆、谁的串更长。
01 双乡共韵,南北风俗各不同
招远的七夕习俗,存在着有趣的“南乡”与“北乡”差异。老招远人提起这两个说法时,总带着几分熟稔的亲切。那是刻在生活里的印记,藏在节气的习俗中,一代代流转成了家乡独有的味道。
展开剩余88%玲珑镇的孙大姐常调侃道:“你们南乡人啊,是真馋这口七夕的吃食,刚到初六就忙着烙巧饼、蒸火烧,比我们北乡人还急着盼节哩!”话里带着笑,可谁都听得出,那不是真的打趣,是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北乡的辛庄、蚕庄一带,七夕准备工作启动得更早。辛庄于家村的于大姐透露:“我们辛庄、蚕庄一带,比你们南乡还早呢,初三、初四就开始烙巧饼了!”原因是他们使用农村的大柴锅,火候需要细细把握,烙起来本就慢,再加上要准备的量不少,巧手的主妇们便早早动手。
02 巧饼多彩,自然调色藏智慧
招远七夕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色彩缤纷的巧饼。南乡与北乡的巧饼不仅在制作时间上不同,在原料和工艺上也各有特色。
南乡人做巧饼,多是摘几朵南瓜花、方瓜花揉进面里,添几分自然气息便够了。若是遇上百合花开,摘两朵放进去,香味就更绝了,刚烙好时,隔着老远都能闻到那股甜香。
北乡辛庄的巧饼则更加丰富多彩,像把田埂上的春色、夏韵都揉了进去。红色的明艳是用胡萝卜汁揉的,黄色的温暖来自方瓜花、南瓜花榨的汁。最让人惊讶的是紫色和紫黑色的巧饼,原料出乎意料。
于大姐指着紫色巧饼揭开谜底:“这是路边常有的打碗碗花呀!就是你们说的喇叭花、牵牛花,挑那紫得透亮的花瓣榨了汁,和进面里就成这样了。”
打碗花是农村田野常见的杂草,生命力顽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基本都是野生的。虽然小时候孩子们被大人告诫摘了打碗花会打碎碗,但其实打碗花不仅无毒,还有相当的药用价值和实用价值。
打碗花根具有调经活血、滋阴补虚的功效,主治淋病、白带、月经不调等症。它的嫩茎叶可以食用,开水焯过后炒食、蒸食、做汤均可。
那紫中泛黑的巧饼,则是用玉米长的乌米榨汁和面制成的。乌米,学名叫“玉米黑粉菌”,对玉米、高粱的危害很大,会造成大面积减产。
但这种对农作物危害很大的真菌,却也是一种颇受人喜爱的稀罕食材。北方不少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到玉米地里找“乌米”的经历,比较幼嫩的直接就生吃了,甜丝丝的,软糯糯的。
03 美食载情,巧饼串起世代情
在招远,七夕的巧饼不仅是食物,更是承载情感的媒介。不同人群制作的巧饼也蕴含着不同的情感表达。
对于辛庄人来说,巧饼是分阶段制作的:初三、初四烙的是原味巧饼,用棉线串成串,配上几个粉嫩嫩的小花红,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专门留给孩子们当节礼。
而七月初五做的彩巧饼,则不用大柴锅烙,而是下油锅炸1。金黄的油花里,巧饼慢慢鼓起来,捞出来沥干油,外酥里软,透着股子油香,当地人都叫它“花花巧饼”。
对于家中有老人的家庭,巧饼的制作则更多考虑老人的需求。玲珑镇的孙大姐因为娘家年迈的母亲牙口不好,便专门烙些喧软的火烧。
发面时总要多打几个鸡蛋,再拌上一勺花生油,这样揉出来的面既鲜软又能保持蓬松。馅料也专挑母亲喜欢的红糖,每次都从红糖罐里舀出满满当当的糖,仔细地塞在火烧里,甜到心里的滋味,是女儿对母亲贴心的牵挂。
04 民俗活动,传承中的创新
招远人对七夕传统的传承并未停留在过去,而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各类民俗活动,让传统节日焕发新魅力。
2025年七夕前夕,蚕庄镇前庄子村响应镇党委政府号召,在村委大院文化基地举办“庆七夕・做巧饼・传习俗”主题活动。活动构建了“村委主导+经营者助力+群众参与”的多元组织模式。
村两委积极动员户本地面食经营者参与,凭借其精湛的非遗面食技艺,每户完成200个巧饼制作。花纹精致、造型多样的巧饼不仅展现了传统手艺的深厚底蕴,更成为七夕文化的生动载体。
在群众互动环节,村委提前准备好面粉、蔬菜、饼瓜等食材,鼓励村民发挥创意,用蔬菜汁、饼瓜汁调和面团,制作出色彩各异、造型独特的“创意巧饼”。活动中,大家围坐在一起,揉面、擀皮、压模,欢声笑语不断。
村民李阿姨拿着自己刚做好的“爱心巧饼”笑着说:“用自家种的菠菜榨汁和面,做出来的巧饼又好看又健康,还能和街坊邻居一起过节,特别热闹!”
活动结束后,村两委将部分巧饼精心打包,组织村干部与志愿者上门,分送给村里70周岁以上老人及困难特殊群体。收到巧饼的老人脸上满是笑容,这份带着温度的节日礼物,不仅传递了关爱,更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
05 传说底蕴,土地上的文化根基
招远这片土地不仅有着丰富的七夕习俗,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传说底蕴。这些传说为当地的节日氛围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文化厚度。
奶子场的传说是招远张星镇流传的感人故事。据传有一天,风和日丽,东海龙王的小女儿趁龙王熟睡,偷偷来到罗山游玩,遇到正在砍柴的林姓少年,两人一见钟情,于是就结为夫妻留在了人间。
龙王得知后龙颜大怒,命人捉龙女回宫。龙女与林姓男子誓死不分离,大臣就施法术把龙女的夫君化为山谷里一块大石头。
小龙女见状痛彻心扉,毅然吐出心中龙珠,把自己刚出生的龙子托付给山中的老虎和空中的老鹰,自己就地化为另一块巨石,与丈夫深情对望。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同样源远流长。大部分学者及传承人认为该故事应当起源宋代,形成于元代。传说讲述了招远民女李春兰与东海龙王五太子相恋并产下一子,取名黑龙。
因其外祖父视其貌不祥,遂将其金色龙尾铲断,幸被当地百姓和日觉观道长所救。母亲疼儿心切,四处寻找不慎坠崖损命。黑龙长大成人后,随其母姓,取名李昌文,因其尾巴被铲,当地人称其为“秃尾巴老李”。
这些传说与招远的七夕习俗一起,构成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景观,展现着招远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6 乡土智慧,自然与生活的融合
招远七夕习俗中最令人赞叹的是当地人民将自然与生活巧妙融合的智慧。他们善于从身边环境中发现可利用的资源,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美食艺术。
打碗花和乌米的运用就是这种智慧的典型体现。打碗花多生长于农田、平原、荒地及路旁,生命力顽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就是这样一种寻常的野生植物,被招远人发掘出了食用和染色的价值。
同样,乌米(玉米黑粉菌)虽然对农作物有害,但招远人却将其变废为宝,成为独特的美食素材4。人们常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作勇士,但第一个吃“乌米”的人一定更加勇敢。
这种长在玉米、高粱上的菌类,外观可以说是其丑无比,一层白色的薄膜包裹着黑色的粉末,一层层的不规则凸起,无论如何也不像能吃的东西4。但它偏偏是一种好吃得让人意外的“野菜”。
招远人对于自然资源的创造性运用,体现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于大姐的老家招远阜山镇扒山蒋家村,人们制作花馍的配料里藏着两地的心意:
花心是用招远春季山里开的野玫瑰加糖腌了制成的;黄色是药房里买的姜黄,碾成末和进面里;绿色的配料则是托甘肃老乡寄来的甘肃当地一种叫“香豆”的植物叶片磨成的粉。
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使得招远的七夕习俗更加贴近自然,更加具有乡土气息,也更加可持续。它不是建立在昂贵原料和复杂工艺的基础上,而是源于对身边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创造性利用。
07 时代流转,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节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招远的七夕习俗却在新时代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传统的七夕习俗之所以能够在招远延续至今,是因为它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中。对于招远人来说,七夕不仅仅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传说,更是家人团聚、情感交流的重要时机。
孙大姐提前给母亲送软火烧的举动,于大姐分阶段制作巧饼的精心安排1,都体现了七夕习俗在当代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这些习俗不再仅仅是形式的延续,更是情感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如今,招远人不仅保持着传统习俗,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像蚕庄镇前庄子村举办的“庆七夕・做巧饼・传习俗”主题活动,就是传统节日与当代文化活动相结合的优秀案例。
这种创新既保持了传统的核心元素,又赋予了节日新的形式和意义,使古老习俗更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七夕的招远,空气中飘荡的不止面香。辛庄人家窗台上摆着的巧饼、面鱼,诉说着比星空传说更动人的烟火气。
那些用打碗花染紫的巧饼,用乌米调墨的面点,串起了几代人的记忆。招远人的七夕从来不是某一乡的独舞,而是双乡共谱的俗韵。
南乡有南乡的质朴,北乡有北乡的精巧,都藏着对生活的热忱。
发布于:山西省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